陈纳德将军指挥掩体简介
根据1943年至1944年的目击者回忆和一系列当时的照片,指挥掩体当时分为9个区域。
中央部位是总体指挥中心,这是一间中等大小的办公室,由陈纳德将军和他的两位秘书使用。办公室的樟木墙壁上几乎挂满了记事板、人员名单、通讯记录、飞行员及侦查机报告等文件。房间里共有五张桌子,分别由陈纳德将军、两名秘书及书记员使用。
陈纳德将军办公室外面的一间房间属于308轰炸机编队。房间中央是一张巨大的玻璃制战事演示桌,周围是轰炸机编队和战斗机分队。通讯线路从各个单位连接至户外,分别与大门、远处的控制塔及负责物资回收及雷达区的396编队连接,甚至还有通往更远处东北方向铁路线旁边燃油仓库和医疗站的线路。外围办公室的人员值守在战事演示桌旁的不同岗位上,通过电话或是无线电与防空预警网络及飞行员保持联系,然后协调应对敌军来犯或撤退、搜救被击落的飞行员或向秧塘、二塘和陈立家机场发出预警。掩体的供电由藏在山背后的一个发电机通过发射塔提供,山洞里灯火通明。地面上厚厚地铺装了一层樟木或竹制的板材,这样就可以直接与半圆形洞口的台阶相接。早期预警网络的电话和无线电都安置在北面的墙壁上,主要由中国人来操作。
随着战事发展,陈纳德将军开始使用更大的秧塘机场作为基地。秧塘机场始建于1940年,最初计划作为B-17战机的机场,然而由于美国在珍珠港事件后卷入战争,未能按计划向中国提供B-17战机。当时在指挥掩体对面已经修建了11座建筑,呈蛇形分布在南面的卡斯特地貌山丘上。1942年3月,几位执行桂林保卫战役的飞虎队员曾经暂时借用过这个机场。但是要将这个山洞掩体改造成指挥中心,还需要进一步扩建并安装内部设施。据说在指挥掩体于1942年仲夏完成修建之前,陈纳德将军和斯考特一直用一架C-47运输机作为临时办公室来指挥第23飞行大队作战。
随着这一区域战斗机和轰炸机数量的增长,指挥掩体内部设施也相应发生了一些变化。事实上,掩体内部空间一直比较局促,随着凯西·文森特将军被任命为轰炸机及战斗机协调员后,掩体下面又扩建出两间办公室。随着第396编队的加入,又来了一大批机组人员和地勤工程师。他们利用北面山丘的凹陷处修建了11座建筑,包括两座机库和废件回收站。
随着大厅、必需品仓库、厨房及防空工事的修建,北部山坳上的几处山洞进一步钻深扩大,从中可以看到机场跑道东北方向的尽头。其中至少有两个山洞上还用水泥修建了炮台。从这些山洞还能够看到远处的铁路线、通往秧塘和二塘机场的铁路支线以及油桶堆放仓库。在这些前面,一条宽阔的大道两边,耸立着后期B-24和B-25轰炸机使用的控制塔,而战斗机则更多地分散于附近的其他两个机场中。
秧塘机场在1943年底到1944年的使用高峰时期共有550座建筑,包括无线电室、机库,蓝瓦屋顶的三翼屋院落和2层控制塔。宽阔的马路在机场东西两侧纵横交错。B-25停在护岸,战斗机、P-38侦察机和服务机点缀东南区域。各种车辆往来穿梭,运来各种战略物资……机场西南角的宿舍和休闲区,中国士兵敲打着一块悬挂在倒“L”型钢柱上的防弹钢板,发出警报声。据说,山谷的声学构造非常好,这些警报甚至可以传到临近的机场。西南主跑道终点几乎就在指挥掩体山洞前,而其东北端则远在视线以外,在圆锥形山丘和洞穴一英里外。
1944年11月4日和5日,机场收到命令就地拆毁,所有建筑物被付之一炬,指挥掩体里的一切重要的材料和设备都被清理一空,随后又在其中引爆了一枚500磅的炸弹,毁灭了所余的一切遗迹。还有一种说法是,炸弹的冲击波是一个信号,其他机场听到信号后也炸毁了自己的基地。这次行动为了应对日军的钳形攻势,当时东区链型布局的空军基地正在日军的攻势下纷纷沦陷。桂林的城市已被烧毁,桥梁被炸,50万难民乘火车、舢舨或徒步朝西南方逃难。
不知何故,经历了这一场劫难后,洞穴并未遭到太大破坏。当年陈纳德将军在指挥洞外的巨石上观看空战,那些洞口给观战者提供了绝佳的视角,由于那里的高度和地势斜度,甚至可以看到被P-40或P51击中的日军飞机坠落。当年有一些指挥掩体内部拍摄的照片一直保留至今。
—作者:Phil Van Zandt
飞虎队历史委员会历史学家